Ⅱ-13 教学科研

    创建时间:  2024-01-30  韩晓霞    浏览次数:


    落实以教学为中心,有资源配置、质量监控、工作评价和教学事故处理等制度保障,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达到90%以上。(2分)

    校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培育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管理的工作机制。形成《上海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团队管理办法》《上海大学教学卓越奖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有效推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师激励等重点工作。开展竞赛、沙龙等各类教师能力提升活动,参与人事处入职新教师培训,组织形式多样的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课程思政线上培训,有700人次获得培训证书,校内组织分层分类的师德师风建设培训,组织开展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创新赛,教师获评上海市教学创新赛特等奖。制定出台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化培训方案,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以师德为首要标准,执行在教职工师绩效考核、表彰奖励、职务聘任等工作中的“师德一票否决”。遴选2021-2022年上海大学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3名与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名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一起形成3级名师示范,带动全体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让“三全育人”尽快落地生根。2021-2022,学校获评43门上海市一流课程,70门课程获批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新增2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加快推进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培育校内本科教学示范团队26个。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获批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校,19门课程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3本教材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二等奖,4本被评为上海市精品教材我校被评为上海市落实教材建设规划和管理办法优秀典型学校。充分发挥学科、师资优势,培育出版系列教材57本。2023124日,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23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改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我校申报的《重实践、跨学科、高挑战:生命系列课程群2.0的建构与实践》等13个项目获得立项,获批立项数位居上海市高校第三。在本年度的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立项中,我校推荐的44门课程均获批立项,立项数位居上海高校第一位。

    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过程中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了教学、教学科研、科研、实验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军工科研、高教研究、党务等多系列的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及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以能力、业绩、态度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教师诚信体系,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完善“奖优罚庸”的激励机制,畅通退出机制。建立了“非升即走(转)”聘用制度,探索包括合同终止或解除、校内转岗或待岗等多渠道、差别化的人员流转机制。完善以岗位和业绩相结合的绩效拨款机制和绩效评估体系,初步建立了以工作业绩贡献度、任务目标达成度、人才培养投入度、学科成果显示度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制订课程思政领航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年度计划和年度总结,获评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全国本科高校共15家)。2022年,“大国方略”系列品牌课程的实践与探索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全国共100 项)。在国内高校率先提出《上海大学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实施办法》,建立健全在线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制定了线上教学校领导看课表、校院两级督导听课看课表以及线上教学质量评价表等,进一步细化线上教学标准。2023年,上海大学参加了市教委审核评估启动会、召开了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会,全面开启教育审核评估。2023525日,上海大学与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合作构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创新“大学、地方政府、专业研究部门、基础教育学校”协同教师培养模式,协同开展基础教育学校校长与教师职后培训等,共同赋能教师专业发展。202398日下午,为建设“国际化的上海大学”,帮助在校外籍教师了解外国人管理政策,更好地融入学校发展事业和校园生活2023-2024学年我校外籍教师岗前培训会在乐乎新楼顺利举行。

    我校历经多年实践,已基本形成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并通过教授上课引领课程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改革,引领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三大教育理念,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教授上课比例不断提高。在具体落实时,我校根据各学院不平衡的基本条件和状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布置和安排、分类指导、分层要求,目标是达到教授课率达81%。在激励正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方面,根据各学院的基础设立各单位的分阶段目标;同时,优先安排教学资源,在部分院系推进小班化教学,鼓励教授先期开设新生研讨课、领衔核心通识课教学等;在院系绩效评价方面,将教授上课指标纳入教育质量白皮书核心考核指标和全系统管理绩效考核指标(KPI指标)。实施效果方面,学校大力推进实施《上海大学绩效管理改革方案》,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目标,以“追卓越、创一流”为目标导向,以岗位价值和业绩贡献为主要依据,坚持“定岗定额保基本、多劳多得促提升、奖励卓越促突破”的原则,探索建立有利于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岗位绩效管理方案与收入分配体系,刚性规定教师本科生课堂教学最低工作量要求,建立“基础+奖励”岗位工作量制度,对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学生课外学科竞赛、一流课程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中,产出的标志性成果的卓越贡献者和提升办学质量特定任务的完成者实行专项奖励,保障师资、科研、学科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推进高水平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好智库等决策咨询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改革创新发展。(2分)

    我校瞄准未来科技发展的前沿,对接上海产业需求,基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及社会发展水平的目的,并结合已有的学科发展基础,遴选一流学科,推进布局优化,遴选了医学、材料、通信计算机、艺术、商科等五大学科15个方向为一流学科建设重点,构建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文理工医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良好的学科生态。通信计算机学科获批上海市Ⅳ类“高工科实力整体提升,理科扎实稳健发展,艺术学科优势日渐凸显,人文社科快速发展。2021年相继出台《上海大学理工科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上海大学智库楼场地使用管理办法》等,及时跟进修订完成《上海大学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办法》,其中包含文理科科研管理7个内容。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完善“组织、策划、服务、管理”四位一体的科研创新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体系顶层设计,深入落实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提高服务意识及组织策划能力,助推高水平大学建设再上新台阶。

    我校对标第一类评估指标,从党的领导、质量保障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综合改革等四个重点方面,全面开展自查、自建、自评。加强全系统的质量管理,坚持学生中心、结果导向和持续改进的原则,着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紧扣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两大攻坚任务,进一步完善专业评估、教学评估、课堂评估、学生评价等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质量保障机制,形成以人才培养成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对标一流,聚焦特色,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面向国家战略,着力一流人才培养,修订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推进通识课改革,深入实施“两性一度”课程建设工程。研制学校教材规划,加强体现学科专业特色的精品教材建设。建设一流实践教育体系,推进大工训中心建设。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信息化支撑工程。开展“AI+”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和实践。持续推进研究生课程改革和精品教材建设,深化研究生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合作。以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区校合作,加强钱伟长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加强教育部语言文字基地建设,提供更广泛的社会服务。20231222日,我校举行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意见交流会,我校也将以此为契机,全面针对专家组的问题进行分析,形成整改计划,继续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较完备的决策支持。

    我校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申报,布局和培育相关学科领域的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组织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开展有组织创新,加快组织“千校万企”行动,强化产业联盟合作。以知识产权运营为抓手,完善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完善文科人才体系规划,推进“新文科”实验室建设,争取国家级科研平台落地。优化科研创新生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开放包容的科研环境。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动宝山、静安、嘉定三区,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建设,打造未来产业园。发挥地方研究院等转化平台作用,服务上海市及长三角区域重点技术难题解决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做好市重点智库基层治理研究中心迎评工作,推动教育部“2035”领军人才和智库青年团队、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智库杰出青年工作室建设。建立健全基础教育管理组织架构,建设上海市创新教育联合实验室,打造科创教育体系。联合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构筑上海一流教师培养体系,完善附属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提升继续教育办学质量,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转型发展。

    校科研管理部班子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与上海市关于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协同创新,通过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在内修管理,外争发展的双轮驱动下科研业绩取得了持续进步。在2021年全校科研经费10.2亿元,理工科9.0亿元,文科1.2亿元;全校发表高水平论文1617篇,其中SCI一区:743篇,C刊:874篇;新增国家级平台2(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中国海外文物研究中心;国家禁毒办:国际禁毒政策研究中心),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卓越目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新增立项38项,国拨总经费5393.48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年共立项162项,总立项直接经费达到8718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集中申报期立项率保持稳定,一直高于全委平均立项率,2022年组织申报828项,20229月本年度集中申报期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我校获批174项,项目数及立项数为历史最高水平,双创新高。20229月,全国哲社办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共计获立31项,含6项重点项目,19项一般项目和6项青年项目,立项总数位居全国第29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获立6项重点项目,立项数并列全国第5位,展现出我校在高质量申报竞争中取得重大突破。20226月,第十三届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奖公布,我校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227月,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布,我校合计获奖9项,其中社会学院邓伟志教授荣获学术贡献奖,实现我校在该类奖项零的突破。20235月,我校12项成果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刘昌胜院士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当选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新一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2023年度,我校牵头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批立项,同时还获批了16项主持课题和43项任务,获批国拨总经费1.2亿余元。

    校高度重视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设有专职工作人员和场地,具体负责上海大学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结合我校高水平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加强体制机制创新,集科技成果宣传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技术交易、孵化引导、国际对接等功能于一体,致力于打造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专业化技术转移体系。2021年共立项成果转化项目34项,累计合同金额2.34亿元。审核理工类横向合同共1163个(其中进账合同993个,出账合同170个)。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明略集团、攀枝花市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与亳州市、中曼石油等合作。我校的上海市专利示范单位建设项目成功验收,并获评“优秀”,完成1806项有效专利进入上海大学专利无形资产入库单的核查和确定工作任务,KPI考核期累计申请专利469项,获得授权专利301项。推进校地合作、校企合作,2022年上半年推动2项联合实验室、2项联合研究中心建设,与11地建立联系推进产学研交流,与5地级单位及5家龙头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对接,与上海埃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商飞集团签署产学研协议,促进产学研科技合作深度融合。2023116日,上海大学张治中文化教育基金会联合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举行,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方式的产学研合作。2023913日,我校与上海联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信息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明确信息化建设要先行,通过人才培养与就业、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文化交流的方式,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我校坚持推进高水平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我校通信计算机学科获批上海市Ⅳ类,高工科实力整体提升,理科扎实稳健发展,艺术学科优势日渐凸显,人文社科快速发展。持续创建培育高峰学科,新增环境科学与工程上海市Ⅲ类高峰学科。强化基础学科建设,化学学科继材料科学、工程学之后入选ESI全球前1%。我校与11地建立联系推进产学研交流,与5地级单位及5家龙头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对接,与上海埃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商飞集团签署产学研协议,促进产学研科技合作深度融合。发挥好智库等决策咨询机构,稳步推进智库建设,与国家文物局共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与国家民族委员会共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决策咨询专报获国家级领导批示11篇。3篇专报获党和国家领导人单篇批示。

    我校创新引领数智技术赋能学科建设,以信息化助力学校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我校自强500超算平台建成了超算系统监控与管理平台,实时监控系统运行情况,实现对超算账户和任务进行管理模式,为20多个学科团队的100个项目提供科研计算服务。建立学位论文质量实时分析和预警系统,引入基于深度学习的语言表示模型,构建硕士论文质量控制体系。服务学校重大活动网络直播、视频会议保障186场次,保障国家、省市级各类考试1442场次,实行会议考勤系统,保障全校会议电子签到262场次。我校获批上海市第二批AI+教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试点单位、2021年上海市高校信息化标杆校建设,入选2022年上海市数字化转型示范体验专题案例,荣获2023年第一批城市数字化转型(教育领域)揭榜挂帅场景创建示范单位,2020-2023连续四年荣获上海市高校信息化案例金奖。我校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学和管理多次被央视1频道、4频道、9频道、13频道等媒体报道,央视新闻联播近3分钟报道我校数字化转型和拔尖人才培养。

    学校语言文字管理和使用规范,师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达标。(1分)

    作为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示范校,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由校语委、测试站共同承担,全校师生员工协同参与完成。校语委的日常事务由教务处分管处长负责,校测试站专职干部兼顾处理;校各单位语言文字工作,除分管领导外,专设工作秘书,并由各院系辅导员深入学生行政班,具体落实各相关事项。工作实施过程中,校严格参照《关于在人事工作中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若干规定》、《上海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责任规范》、《上海大学关于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实施办法》、《上海大学普通话测试推进工作实施细则》、《上海大学语言文字类活动管理办法》和上海大学语言文字类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语言文字工作规章制度和激励办法办事,使各项工作均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实效。

    我校把语言文字工作与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语言文字工作规章制度,健全语言文字工作机构,保证专项经费投入,形成长效机制,以法规为依据,以活动为平台,以测试为抓手,以科研为提升,全方位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积极开展语言文字水平测试,师生普通话水平测试达标率均在90%以上,并努力发挥站点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功能,实现校外、留学生双辐射;在此基础上,广泛开展创新实践尝试,建立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筹建海派文化博物馆和上海方言文化展示体验馆;成立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服务特殊人群,中国普通话水平测试海外培训测试中心等海外语言文字机构服务“一带一路”,上海大学语言文字工作特色亮点不断显现。组织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创新推出项目承办制,参赛人数、质量和水平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中华经典资源库手语版网站获批接入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获评2022年“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项,上海赛区一等奖1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优胜奖11项,优秀组织奖2项。20231015日,校党委书记成旦红受邀参加“一带一路”语言教育文化组织联盟成立大会暨2023语言教育文化论坛代表我校在《联盟首届理事会议北京共识》上签字,并应邀为联盟首届理事会的成立致辞我校将同联盟各理事单位一道,共同为持续提升各国语言教育水平、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增强中外文化及人文交流,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年4月25日,第八届费孝通学术思想论坛暨首届未来乡村论坛举行


    2021年5月27日,深化开放合作 赋能创新发展 上海大学召开首届教育对外开放大会

    2021年10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胜利来校作“数字生物学与数字医学”专题讲座

    2021年10月25日,上海大学参加第七届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展再创佳绩

    2021年12月30日,上海大学中国数字经济研究院“云上”揭牌

    2022年1月13日,刘昌胜院士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颁奖仪式在上海大学召开

    2022年6月25日,上海大学参赛选手在“第二届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得佳绩

    2022年8月16日,山西省文物局与上海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重点科研基地揭牌仪式在太原举行

    2022年10月23日,上海大学“中银慧谷”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揭牌仪式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启用仪式顺利举行

    2022年11月18日,上海大学获评上海市知识产权创新奖

    2023年1月16日,上海大学-张治中文化教育基金会联合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暨高质量发展论坛成功举行

    2023年2月16日,上海大学参加市教委审核评估启动会暨专家首场培训会

    2023年3月23日,学校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小组第一次全体成员会议暨部处评建任务部署会

    2023525日,上海大学与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3年5月26日,上海大学12项成果喜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

    2023年6月9日,“推进新时代高校巡视巡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交流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召开

    2023年6月20日,“云上创新”家国事,首届“天翼云杯”上海市大学生云计算应用大赛顺利收官

    202398日,2023-2024学年上海大学外籍教师岗前培训会在乐乎新楼顺利举行

    2023913日,上海大学与上海联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231015-16日,校党委书记成旦红受邀参加“一带一路”语言教育文化组织联盟成立大会暨2023语言教育文化论坛

    2023117日,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与山西省沁县南涅水石刻馆举行“上海大学历史学专业实习基地”签约挂牌仪式

     

     

     

     

     

     

     

     

     

     

     





    上一条:Ⅱ-12 内部治理

    下一条:Ⅱ-14 学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