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建设、思政教育、意识形态、文明文化、教育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实践和宣传取得国家级和市级成果。(3分)
党的建设:我校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从决策程序、督办落实等制度执行全过程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我校共获批了“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5个(2个通过验收,3个正在创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全国研究生样板支部”1个、“全国研究生党员标兵”2人。同时,我校获批了“上海党建工作示范高校”“上海党建工作标杆院系”3个(1个通过验收,2个正在创建)、“上海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1个通过验收,2个正在创建)、上海高校“百个学生样板党支部”6个、上海高校“百名学生党员标兵”6人(正在创建)、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首批“组织员工作室”1个。在党史学习教育中,1个支部获评上海市“党支部建设示范点”,3个支部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党支部建设示范点”。积累了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创新实践经验,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展系列理论学习和微党课。2021年,策划并组织“学党史颂党恩”特色讲座、学习会;指导基层工会开展“我与党的百年”思想引领专项工作,共资助9个分工会10项活动;举办《巾帼的黎明》作者创作分享会暨红色诵读、“同心聚力、逐梦同行”女教授迎建党百年创新论坛等。2021-2022年开展教师干部党的理论教育主题班次49个,累计培训学员3500余人次,选送84人次干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杨倚天、王涵获上海教职工学习习近平用典大赛特等奖。钱冬英《高校二级学院“党建+治理”一体化体系建设研究》荣获2021年度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三等奖。2021年,组织策划“上大师生心向党、同心接力绣党旗”活动,全校37个二级党组织,98个党支部的1312名党员历经50天参与绣制,同时温誓词、忆初心、写感言、上党课,致敬建党百年。
思政教育:我校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政教育列为人才培养首要任务,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1个项目获评上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培育项目,一个项目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律职业伦理”等课程,向全校开设30余门法律通识课和新生研讨课。举办法治文化节,举办第八届“法言杯”辩论赛、“金法槌杯”模拟法庭大赛,组织“民法总论”读书会等。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建立“生涯引领、就业攀登”体系;获批上海学校思政教育专项支持。持续加强示范马院、建党百年品牌课程、高校新三同工作试点、研究生思政、心理咨询临床实习等项目建设,形成推动思政工作的强大合力。学校以庆祝建党百年为主线,夯实师生思政教育工作。加强政治引领,筑牢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坚持多维育人,提升服务大局、服务学生的实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10月,我校受邀在“全国革命文物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发展论坛”以《守正创新担使命 培根铸魂育新人》为题作主旨发言。我校获2021年上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示范培育项目立项。2023年10月19日,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考察组来我校实地考察,观摩“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第100场活动:“五卅运动”主题思政课。2021—2022年,体育学院尹默林老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上海美术学院蒋铁骊教授和微电子学院张建华教授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力工学院陈立群教授“工程振动研究和教学工作室”获批第四批市教育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彭艳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期刊社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集体);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总体室荣获上海市巾帼文明岗;教务部顾晓英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提名奖;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杨帮华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材料学院姚美意荣获上海市巾帼建功标兵;理学院高等数学教学团队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复合材料研究中心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集体;国际部和理学院大学物理团队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文明岗;悉尼工商学院胡笑寒、理学院孙丽宁、上海美术学院毛冬华、通信学院安平等4人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力工学院彭妙娟、材料学院李文等2人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研究生院姚蓉家庭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最美家庭;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李雪夫妇和计算机学院王冰夫妇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比翼双飞模范佳侣。我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果连续3年入选教育部思政精品,2项成果获推下年度全国评选,推进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项目14个,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与特色成果。2023年3月2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程娜教授在江南造船博物馆讲授以“深刻理解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发展新格局”主题的思政课。2023年8月31日,我校张统一院士荣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蓝箭副主席荣获“全国侨联系统先进个人”。
文明文化:我校持续深化文明文化创建。我校作为全国文明校园代表参加上海市“展新时代风采 育文明新风新貌——学习二十大精神 文明创建见行动”主题演讲。组织报送3项上海市精神文明实践主题活动特色项目,1项校园文化主题月示范项目;开展国家安全日、网络安全宣传周、粮食安全宣传等主题活动;参与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上海大学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招募项目获市级立项并参与全国评选。本科生包思憶作为唯一青年代表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交流发言。完成2021-2023年度(第三届)上海市文明校园创建中期考评,修订《2021版上海大学文明单位评估指标》,启动2021-2023年度上海大学基层文明创建考评工作,完成上海大学2022年度文明创建工作自查报告及2023年度创建总结报告。开设“传扬大学精神,引领文明风尚”网上专栏,全面展示和集中宣传近60家单位文明创建的成果风采。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举办校庆活动、推动举行庆祝建党百年系列庆祝活动,继续做好全校阅读系列活动、国际文化节、菊文化节、校园文化品牌项目评选等校园活动,组织师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长三角地区大学生红色原创作品征集、上海教育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等。组织报送2022、2023年度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积极参与2023年上海高校廉洁教育系列活动。人民号2023年各月度影响力排名多次进入全国高校前十,最好排名全国第三;服务保障各二级单位“新闻采访及直播”pim平台需求100+条;各平台直播50余场,累计时长150+小时,观看量1800w+。
教育科研:我校以提升基础科研能力为抓手,以服务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对接国家、国防及地方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加强重大项目与重点平台策划,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保持科研总量稳定增长,不断提升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在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45项,其中我校“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立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2项。第八届教育部哲社奖上大获得15项,全国第25名,上海第5名,其中,一等奖2项,全国第16名,上海第3名。2021年决策咨询成果已被上级部门采纳209篇,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53篇,其中23篇获国家级领导人批示。制定智库楼空间管理办法,发行了《上大智库专报》149篇,成立机构4家。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中华环保联合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内燃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仿真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科技创新奖优秀青年人才奖。获批2个理工科重点科研基地。促进专利质量提升,申请专利181项,授权专利115项。2022年7月,上海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布,我校合计获奖9项,其中社会学院邓伟志教授荣获学术贡献奖,实现我校在该类奖项零的突破。2022年9月,全国哲社办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共计获立31项,含6项重点项目,19项一般项目和6项青年项目,立项总数位居全国第29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在2021年我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获得上海市科技奖励4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单位);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6项。获批新建9个省部级以上基地平台,包括市科委基地3个,市教委基地6个。共有4个省部级以上基地参加评估,取得1个优秀,3个良好的成绩。2022上半年组织培育7个重点科研基地,其中科技部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发改委1个国家工程中心,教育部3个实验室及前沿科学研究中心。获批2个理工科重点科研基地,组织4个基地评估,完成34个重点科研基地的年度报告审核上报工作,制定了2022年度重点科研基地建设运行配套方案,完成新建省部级基地领导班子及技术/学术委员聘任发文。2022年11月,上海市教委公布了2022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名单,我校共有36项教学成果荣获2022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17项。2023年2月,彭艳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2022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我校12项成果喜获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我校刘昌胜院士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3年10月10日,刘昌胜院士当选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新一届委员会兼职副主席。同时,我校新闻传播学院产出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皮书奖一等奖”,为中国新媒体治理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2023年12月17日,上海张江数学研究院揭牌及合作签约仪式盛大举行,上海大学理学院数学系接受上海大学分院授牌。2024年1月5日,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23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我校共有24门课程被认定为2023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累计89门课程被认定为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本次学校被认定的课程数位居沪上高校第4位,市属高校第1位。
服务社会:我校2021年共立项成果转化项目34项,累计合同金额2.34亿元。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明略集团、攀枝花市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与亳州市、中曼石油等合作。我校获宝山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2018-2020)特别支持奖。2022年秋,我校与甘肃省林业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成功签署,将进一步使协同创新合作聚焦目标,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上海市专利示范单位建设项目成功验收,并获评“优秀”。完成1806项有效专利进入上海大学专利无形资产入库单的核查和确定工作任务,KPI考核期累计申请专利469项,获得授权专利301项。完成1806项有效专利进入上海大学专利无形资产入库单的核查和确定工作任务,KPI考核期累计申请专利469项,获得授权专利301项。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断完善,2022年上半年累计申请专利181项、新增授权专利115项。服务进博会、花博会、生物材料大会等大型展会,以及疫情防控等常规志愿服务工作。“微慈善·凝聚青春梦想”大学生服务社会公益项目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道德情操、增强服务人民本领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自项目举办以来,参加此项目的同学累计2000余名,建立了以敬老院、阳光之家、医院、农民工子弟学院为主的20多个社会服务基地,年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1000余次,总时间超过10000小时。2021、2022年暑假社会实践23个院系151个实践团队围绕“学党史”“明校史”“进基层”三类专项举办400多场次调研活动,开展100多场次宣讲会,覆盖人数超过5000人,活动足迹遍布20多个省份和地区,实践成果丰硕。疫情防控期间,我校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为抗疫作出自己的贡献,涌现出多支优秀朋辈力量。校院学生会、青马工程、人才学院、青志协等学生骨干400余人第一时间就近服务,彰显志愿服务精神。250余名本科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申请人迅速加入本科生党员服务队,搬运物资、维持核酸检测现场秩序,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退役大学生“橄榄绿”社团成员纷纷主动请缨,组建“橄榄绿”抗疫突击队,24名退伍学生在次密接学生转运、安置以及日常管理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优良的作风和甘于奉献的情怀。协同支持宝山区、静安区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开展2023年宝山区绿色低碳环保公益宣传作品征集活动,组织参与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申报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预推荐工作。2023年10月20日,市司法局与市教委联合召开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旁听、讲评“三合一”进高校活动总结大会在上海市司法局举行。会上,我校荣获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旁听、讲评“三合一”进高校活动优秀组织奖,法学院白居政同学荣获“三合一”进高校征文活动鼓励奖。2023年10月30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聂清率队先后走访贵州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中国贵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贵州省招生考试院、贵阳市第一中学等单位,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2023年11月5日-10日,上海进博会上,我校“小叶子”们点亮进博“温暖时刻”,呈现青春风采,展现青年担当,充分彰显我校志愿文化育人工作的卓越成效。我校信息办为上海市残联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开设数字人制作及元宇宙应用、大型语言模型、Python程序设计、信创实践、网络信息安全等5个培训班,总共近400课时。

2021年6月,上海大学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2021年9月,上大学子在全运会上争金夺银

2021年10月19日,上海大学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教职工文艺汇演

2021年11月,上海大学吴明红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2年5月,上海大学荣获2021年度舆情信息工作“优秀单位”称号

2022年11月,上海大学36项教学成果荣获2022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图示为部分成果)

2023年3月24日,程娜教授讲授“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红途学苑”百节思政课

2023年5月30日,上海大学刘昌胜院士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2023年8月31日,上海大学张统一院士获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2023年10月10日,上海大学刘昌胜院士当选上海市科协兼职副主席

2023年10月19日,“百物进百校 百讲证百年”中共一大纪念馆百件文物藏品进课堂活动授旗仪式

2023年10月20日,上海大学获得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旁听、讲评“三合一”进高校活动优秀组织奖

2023年10月30日,上海大学调研走访贵州,助力西部大开发

上海大学共有24门课程被认定为2023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图示为部分课程)

2023年度,上海大学人民号2023年各月度影响力进入前三